同理的層次與步驟 20230124

什麼是同理心

一個多面向的認知能力,涉及

基本上同理心是認知能力[1],但在表現認知上的理解時,需要溝通技巧的配合才能展現。在行為層次上,同理心與溝通能力密不可分。

同理的層次

若要將同理能力量化,從行為的層次來看同理能力的高低,需從同理行為所表現理解到的是否足夠全面來區分。同理能力越高者,越能夠對於被同理者有較全面性的理解,在回應時除了能夠回應被同理者表面上所說出來的話,還能夠照顧到沒有說出口的感受。

在此,我將同理行為分為四個層次,前兩個是針對被同理者所透露表面的同理線索進行同理,而後兩個則是針對表面所透露的線索以外進一步探問與理解後再給予回應。

  1. 第一層,專心傾聽。
    • 僅表現出願意理解病人或是表現出專心傾聽的行爲,但對於病人所言最多只有表示聽到了、理解、懂了、恩…等附和。
  2. 第二層,對於同理線索的表面內容理解並給予回應。
    • 僅針對病人所透露的線索給予回應,並未照顧到該線索所隱含、衍生的意義。
    • 例如:病人覺得痛,就只針對痛回應。而痛對於生活的影響、誘發的情緒則不回應。
  3. 第三層,追問與理解同理線索發生的原因與意義
    • 除了對於對於同理線索的表面內容理解並給予回應外,進一步追問與理解同理線索發生的原因與意義。對於被同理者所透露的訊息,表示願意理解,且想要瞭解更多。但未對同理線索發生的原因與意義做出回應。
    • 例如:病人覺得痛,進一步詢問疼痛對於睡覺、情緒的影響。
  4. 第四層,除了對於對於同理線索的表面內容理解並給予回應外,同時也對於線索發生的原因、意義給予回應。
    • 例如:病人覺得痛,進一步詢問疼痛對於睡覺、情緒的影響。並對於病人所迴饋的睡覺、情緒的影響給予回應。

愈上層的同理行為展現治療師愈願意理解病人,故在表面的線索所展現的訊息之外,治療師表現出想要理解更多的行為與意圖。病人不一定願意說更多,或是不一定有能力可以說得清楚。然而,真誠地表現出願意理解的行為也有一定程度的達到行為同理的功能。但是在行為尺度要注意掌握,否則有可能強加自己的錯誤理解或是行為在病人身上,反而引起反感。[2]

同理的步驟

基本的行為態度

在同理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基本的行為態度是從頭到尾都需要保持的。

同理的步驟如下圖:

同理情境發生

覺察與釐清線索

理解與確認

表達回應

確認接收同理

要達到較深入的理解並給予較全面的同理回應,並非是可以一次到位的,因為其中需要有許多的理解與確認,我們不一定有辦法第一次就有正確又全面的理解,需要在和病人溝通的過程當中不停的保持覺察與修正。可能會在幾個不同的階段當中循環多次。

例如一開始病人可能只願意透露一些想法,在初步對於表面的線索給予回應之後,病人可能願意說明更多,讓治療師有更全面的理解,而可以給予更全面的回應。


  1. 另見empathy my point of view ↩︎

  2. 見同理步驟中,基本的行為態度 ↩︎